排除器

心脏神经症会让人心脏不适,还会变得焦虑,

发布时间:2022/8/15 15:30:09   
专科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pf/a_10991949.html

导语:心脏神经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的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的躯体症状,包括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等,但是临床上没有任何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者其他影响心脏的躯体疾病的证据。

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危害主要表现为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心理负担,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心理生理障碍,最终可能导致器质性疾病,包括器质性心脏病。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有效干预。

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首要前提

1、缺少诊断标准

对于心脏神经症,目前尚缺乏以排他性诊断和临床性诊断为主的量化诊断标准,当病人描述3种或更多原因不明的临床症状,或者更换4名以上医生时,既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神经症,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病变。冠心病和心脏神经症一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都会出现严重的胸闷、胸痛症状,甚至有濒死感,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发生急重症,危及生命,因此应首先排除,避免误诊、漏诊。

2、冠心病多发于老年

冠心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常出现在劳累受寒后,胸痛性质多为压痛,可有窒息感、咽喉部梗阻感,可放射到肩背部。心神经症多见于青年、中年人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作多与情绪波动有关,病人常伴有焦虑、抑郁状态,有明显的性格特征或遭遇明确生活事件。

但是,由于目前心理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也时有发生,不能因年龄因素或症状表现而轻视大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时患者常因疼痛症状及对疾病的恐惧而引发焦虑、抑郁情绪。

3、情感因素

所以,焦虑、抑郁也不仅仅指向心脏神经症。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特征、临床表现等,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急危重症。

全面检查的重要性

1、症状检查

心神经学障碍患者常有头痛眩晕、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咽喉异物感等症状,甚至全身各系统都有不适,症状多样,变化多端,常对自身健康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性和迁延性,这种患者常对自身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反应,并伴有恶心、呕吐、恶心、咽痛、喉咙痛等症状。尽管医生已经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诊断,但并非器质性疾病,但如果病人接受了检查结果,则病人很难接受,而且容易对医生产生不信任。

2、综合检查

因此,针对各种症状的多系统综合检查,既可以彻底排除器质性疾病,又是一种心理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对各种症状的忧虑,改善心理状态,比反复解释劝说更有效。检查证实无器质性病变,病人更容易接受神经症的诊断,从而提高后续治疗的依从性。综合检查不仅是明确诊断的方法和依据,也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深入挖掘心理社会背景是重要手段

1、心理因素

其中,心脏神经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脏神经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发病原因通常包括先天性格、应激事件、应对方式三要素。这三要素同样也是心脏神经症最为常见的心身疾病。尽管每个人性格特征不同,情绪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与健康人相比,心脏神经症患者往往具有易感性,个性特征明显,更极端。

2、职业特点

此外,生活职业的特点也很重要,病人往往是工作劳累或家庭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加上熬夜、烟酒、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脏神经症发病背景。然后或因长期压力累积,长期消耗,或突然遭遇负面生活事件打击,加上无法合理应对,成为发病的导火索。所以,挖掘心理社会背景是心脏神经症诊治的重要途径。

3、特殊患者

精神病患者常常也有相似的躯体症状,许多病人常常不能接受或不能意识到要去精神科就诊,所以在心内科接诊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少。对这类患者,建议到精神专科就诊。另外,心脏神经症患者也可能因长期严重的不适症状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能缓解,有发展成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患者出现严重情绪低落等精神症状时,要提高警惕,谨防自杀和伤害事故。这时可以直接询问病人是否有轻生的想法和行动,病人多可以坦白,如有,应告知家属严加监管,避免不幸发生。抗焦虑抑郁精神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情严重者可推荐精神专科就诊。

心理关爱贯穿诊疗全过程

1、心理护理

对心脏神经症进行心理护理是治疗心脏神经症的必要手段,是取得疗效的前提。病人常常症状明显,极度痛苦,但检查总是正常,多次诊治效果不佳,连家人也感到“装病”,长期得不到关爱和理解。医生会花一些时间详细地解释病情,直接表达对病人痛苦的理解,并强调“的确是病,可防可治”。

2、精神呵护

如果检查结果是正常的,也要详细说明检查结果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切忌粗暴,要向家属交代病情,要求家属也要关心病人。当患者对心理精神因素与疾病相关关系的认识不足时,在病例诊断中,应慎重使用焦虑、抑郁等诊断,而优先选择心脏神经症、心悸、胸痛等躯体症状。

3、了解病人

要了解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发病诱因,要让病人正确地认识躯体症状和社会心理背景,这有利于病人建立新的心理认知和应对模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针对病人的性格特点,给予合理的生活建议,尤其是对年轻的平素体质较好的人,改变过激的性格,合理地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减轻生活压力,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不用药物治疗就能自愈。

结语:目前我国精神、心理医生资源配置较少,而且国人在诊断和治疗心理精神障碍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更倾向于接受心理疾病、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但病人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常以心内科为第一就诊科室,心脏神经症目前已是心内科常见病,心内科也应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知识,包括本病在内的各种心身疾病,并减少心脏内科日常工作中的漏诊及误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