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器

20世纪技术灾难摩尔吉特地铁事故

发布时间:2025/3/4 12:08:12   
地铁撞墙年2月28日下午,伦敦地铁里挤满了要回家的乘客。一辆北线号列车正离开旧街站,驶往终点站摩尔吉特站。司机叫莱斯利·纽森,是个将近60岁的老司机。在离摩尔吉特大约米的地方,列车通过了绿色信号灯。通常,纽森会在这儿开始减速,慢慢进入摩尔吉特站。第一个意识到事情不对头的是摩尔吉特站台上的信号员。因为他看到列车通过他值班室时的速度太快了;同时,一些乘客也意识到列车出了问题,因为速度太快,列车在进站时剧烈晃动,极不稳定。到了摩尔吉特站,纽森并没有按常规把列车停下来,而是径直开过车站进入了安全通道。他滑过制动沙,然后以每小时35英里的时速撞上了一米半厚的砖块混凝土墙,顿时,巨大的撞击声通过隧道传向地面。这趟列车有6节车厢。在站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3节车厢,也就是它的后3节车厢,第4节车厢的一半在隧道里,而另两节车厢实际上是被挤压在隧道里。要知道,每节车厢都有52英尺长,而现在,前3节车厢整个都被压缩在只有78英尺长的隧道里。而且,这条隧道还没有出口只有一面混凝土的墙壁在它的最里端。事故发生后一个临时组成的医疗队加入了救援行列。消防员必须在令人窒息的灰尘中,爬过狭小的裂缝,先抬走已死去人的尸体,然后才能找到伤员。他们整整忙了4天,而隧道里的环境愈来愈恶化,空气不畅,温度上升。在地铁里,保持通风的惟一方法,就是让列车运动,把空气带进来和推出去。但现在不但不能通风,消防员还必须昼夜切割列车,更加提高了温度。列车出事时,由于正值交通拥挤的高峰期,车厢里挤满了上下班的人。即使在第医院后,前两节车厢里仍困着40来个人由于害怕大量消耗氧气,救援人员只能改用原始的钢锯来切割车厢。在这次事故中有43人遇难,76人受伤。最后一名伤员是在车祸发生13个小时后被救出的,最后抬出的是司机莱斯利·纽森的尸体。难解之谜救援工作结束后,查找事故原因的工作开始了。首先,人们想到的是机械故障,特别是刹车装置调查者对列车上的每套制动系统进行了检查,而且特别检查了与驾驶室相连的制动装置。他们对它进行了检测,并把它整个搬到另一辆列车上,对它进行了紧急状态下的实际检测。结果是,这个装置的每个部件都运行得非常好。对制动装置的检测证实了号列车的机械装置完全正常,于是排除了电气或机械故障方面的原因。这意味着事故原因应归咎于司机的某种错误。在他们看来,司机似乎完全没有试图去启动制动装置。列车进站后,他仍在全速驾驶着列车。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也可能是最重大的发现就是控制杆被切入到了中间的位置。实际上,它正处于第二、第三两个凹槽的中间。这就显示,当时列车正处于全速行进的状态。这就能说明,司机当时的却没有想要切断电源,启动刹车装置的意图。最后,调查的重点自然转移到了司机个人身上。官方调查及对尸体的化验都在寻求人为因素的解释。因为在司机纽森的血液里发现了酒精,是否可以认定他是酒后驾车呢?罗伊·戈尔丁是位著名的酒精专家,他排除了纽森已被酒精控制的这一说法。那么是自杀吗?如果这是自杀行为,也不是一起普通的自杀事件,而是一种对整个社会的报复。只有那种内心隐藏着极度的怨恨,想要许多人陪着他一起去死的人,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自杀。调查结果也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因为没人说他情绪沮丧。也有人认为司机当时可能是在做白日梦,或是像有些人那样在开车时偶尔打了个盹。但事实上,救援人员在驾驶室里发现他的尸体时,他就坐在控制台前,好像正在驾驶着列车。他的右手放在主控制器上,左手放在上面,就在制动装置旁,好像在准备启动制动装置似的。所以,司机打盹说也基本被排除。而验尸报告又提出了另两种解释。一是瞬间脑部记忆丧失状态;一是运动机能缄默状态。瞬间脑部记忆丧失是由于对控制记忆的脑组织的供血中断造成的。记忆丧失状态发生在脑前部的颞叶部分。这样的病人在得这种病的同时仍能做复杂的动作,比如继续开车等。另一种疾病叫做运动机能缄默症。运动机能缄默症会影响到整个大脑,它就像发生在人脑中的雷电一般。但是,从神经学的角度看,这种症状是不会发生在列车司机身上的。因而最大的可能仍是他的颞叶出了毛病。也就是说,当他的颞叶病发作时,就会出现如下这种症状:他保持着身体的姿势,眼睛直勾勾地朝前看,但对任何情况都毫无反应。纽森是不是得了以上两种病,专家也不能肯定。今天,摩尔吉特地铁线路早已被新的铁路干线网所取代。为了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该干线网对安全措施和信号发送方面都采取了严格标准。比如:地铁司机现在必须把运行速度降至每小时20英里;快到站台时,必须把速度降到每小时10英里。离站台不远的一段路程排列了一整套的跳闸装置,如果司机驾车超过了10英里的时速,制动装置就将自动被启动。虽然今天的铁路已十分安全了,但几十年前的那场事故仍然找不到原因,问题的答案可能永远随司机一起埋入地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0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