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排除器 >> 排除器发展 >> 抢占东北,延安考虑3个主将人选,为何排除
作者:相忘于江湖
解放战争后期的四野,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在抢占东北之初,却步履艰难。
实际上,抗战胜利后最初决策抢占东北的时候,抗战时八路军第一主力师师长林彪,并没有被主席列为东北战略区的头号人选,甚至连进军东北的机会都没有给他。
但是短短十个月以后,“空降”东北的林彪,成了东北战略区的“一元化”领军人物。这十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这十个月的巨变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历史演进呢?
苏军出兵东北在我军发展历史上,有过三次生死攸关的战略大布局。
第一次是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一直面临着根据地选择的问题:“思乡心切”的红四方面军大多数人赞成以四川为根据地,希望“打回成都吃大米”;红一军团的林彪,则希望到当年西皇祖刘邦成就帝业的陕南打游击;但是主席坚定不移坚持,奠基西北。
陕甘宁尽管土地贫瘠人口较少,但在当时却是红军落脚的不二选择。
第二次战略布局,是全面抗战进入第二年以后,鉴于华北敌强我弱,主席决策派师萧华、陈光、罗荣桓等部陆续挺近山东,支援山东抗日武装。山东根据地整合历经4年,张经武、朱瑞、陈光、徐向前先后离开,最终主席力挺罗荣桓实现“一元化”领导。
山东整合与巩固是承前启后的一步妙棋,为以后北上、南下、西联打下了基础。
第三次战略布局是日本投降以后抢占东北,东北背靠苏联,是当时唯一完整的重工业基地,广袤的黑土地满是大豆高粱,地下遍布煤炭、钢铁等资源,城市化率领先全国,武器弹药生产得天独厚。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由刚刚歼灭70万关东军的苏联红军控制。
此时,蒋氏一面假惺惺连发三封加急电报,邀请主席亲赴重庆和谈,一面暗中怂恿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派史泽波进占晋冀鲁豫上党地区。主席为大局决定深入虎穴,同时有力回击敌军咄咄逼人的进攻。
主席做出三个对策:第一,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副主席坐镇陕北主持日常事务;第二,周副主席亲自挑选龙飞虎、陈龙、颜太龙等得力卫士给主席保驾;第三,参谋长叶剑英巧“借”美军运输机,把刘伯承、陈毅、林彪等名将空运太行山,转赴各自战略区。
按照七大以后的定位,刘伯承继续主持晋冀鲁豫区,远离战场7年的林彪到山东和罗荣桓汇合,而陈毅结束4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正式扶正,南下华中和张云逸、粟裕等新四军旧部汇合。
解决了后顾之忧,主席在赫尔利、张治中陪同下飞赴重庆,从8月29日到10月11日一呆了45天。而晋冀鲁豫野战军与阎锡山的上党战役和“抢占东北”的战略展开就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
到目前为止,谁是“抢占东北”首倡者,还存在着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年9月14日,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派兵去东北”的建议被华中局饶书记否决后,以个人名义给延安发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延安主持工作的刘代主席早有此意,接到黄克诚电报后几天,又提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战略。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主席和延安“五人组”抗战胜利后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