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生产技术桃果实风味优美,营养丰富,具特殊香味,为夏秋季市场上的主要鲜销果品,是我国主要果树之一。适应性强,栽培容易,结果早,易丰产。生长结果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生长结果习性桃为落叶小乔木。根系属浅根性,生长迅速,伤后恢复能力强。芽具有早熟性,萌发力强,在主梢迅速生长的同时,其上侧芽能相继萌发抽生二次梢、三次梢。但在二、三次梢上,无芽的盲节很多。桃的成枝力也较强,且分枝角常较大,故干性弱,层性不明显,中心主干易早期自然消失。不同品种间分枝角度不同,形成开张、半开张和较直立的不同树姿。隐芽少而寿命短,其自然更新能力常不如其他树种。桃花芽容易形成,进入结果期早。树冠中长、中、短各类枝条均易成为结果枝,花芽为纯花芽。大部分桃品种能自花结实,异花授粉能提高结实率。果实发育可分快—慢一快3个时期。其中第二期为硬核期,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品种仅7~10d,常使胚发育不全,或形成软核。生理落果分前后两期。前期落果在花后3~4周内发生,主要是由于受精不完全所引起。后期落果是受精幼果的脱落,主要发生在硬核期开始的前后。此期正处于植株的养分转换期,落果与碳水化合物及氮素的供应不足有关,干旱也能促进脱落。但是,如果此期供应的氮素和水分过多,引起新梢徒长,器官间对养分的竞争加剧,则同样会导致落果。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据桃属喜温性的温带果树树种,适宜的年平均温度南方品种群为12~17℃,北方品种群为8~14℃。冬季通过休眠阶段时需要一定时期的相对低温,一般需0~7.2℃的低温h以上,低温时数不足,休眠不能顺利通过,常引起萌芽开花推迟且不整齐,甚至出现花芽枯死脱落的现象。花期要求10℃以上的气温,如花期遇气温降至-3~-1℃时,花器就容易受到寒害或冻害。桃性喜干燥和良好的光照。耐旱性极强,不耐涝,适宜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光照充足,则树势健壮,枝条充实,花芽形成良好;光照不足时,内膛枝条多易枯死,致结果部位很快外移。3.育苗和建园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建园盐碱土应先行改良,否则易患缺铁性黄叶病。土壤黏重的丘陵坡地应开沟建园,避免土壤下层积水。老园地重茬植桃,常导致树体生长不良,枝干流胶,叶片失绿,新根褐变等,严重时造成成片死树,建园时应予避免。品种方面要因地制宜。城市近郊可多选软溶质的品种,早熟品种的比例也可大一些。城市远郊及山区宜适发展较耐贮运的硬肉桃或硬溶质的品种。当果园中栽植不产生花粉或花粉少并缺乏生活力的一些品种时,一定要配植授粉品种。即使是自花能结实的品种,选用几个品种相互配植,也能提高结实率和产量。不同成熟期的品种还可避免劳力过分集中和延长鲜果的供应时期。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生长势、土壤肥瘠和管理条件而定。一般平地株行距4~5m,山地株行(3~4)m×(4~5)m桃枝展速度快,特别在高温多湿地区不宜过分密植,否则前期虽可获得高产,后期树冠交接后产量即锐减。有管理经验的地区,密度可大一些。4.整形和修剪根据桃的生长习性,整形时宜采用自然开心形或改良杯状形的树形。自然开心形树形的特点是,主干高30~50cm,其上错落或邻近培养三大主枝,相距10~12cm。主枝每年直线外延,开张角40°~50°,每主枝上在背斜侧间隔一定距离再培养2~3个侧枝,开张角60°~80°,构成树体骨架。然后在主枝、侧枝上培养结果枝组结果。这种树形修剪量轻,成形快结果早;枝头间距较大,主、侧枝可形成两层,充分利用空间立体结果,故产量较高。缺点是整形技术要求较高,内膛枝组过多、过密时会影响果实品质。具体整形时,在苗木50~70cm高处定干。翌春萌芽后,将离地30cm以内的芽抹去,在其上方选留3个主枝。主枝间需保留一定的间距,方位适当,开张角度过小的主枝应在生长期间拉枝调角。冬季主枝留60cm短截,剪口芽选用外侧饱满芽,保持主枝以一定的角度逐年向外延伸。剪口附近另注意留一外侧芽,萌发后培养作为侧枝。为避免与主枝发生竞争,侧枝也可在晚年形成。每主枝上培养2~3个侧枝。第二年冬季,各主枝的延长枝留50cm短截,和上年方法相同,养成延长枝和第二侧枝。在主枝、侧枝上则多留小枝组,以增加结果部位和荫蔽主枝起保护作用。第三年以后,也如上年同样处理。一般4~5年树形即可基本形成。最后全树保持主枝、侧枝7~9个,各骨干枝枝头间保持80~cm的间距。改良杯状形树形由杯状形改进而来。在整形的头两年仍按杯状形的要求培养主枝,即在主干上方选邻接或邻近的3个新梢培养为主枝,冬剪时主枝留左右两侧的芽发生分枝,构成“三股六杈”。从第三年开始,主枝灵活分枝,可直线顺延,并适当培养外侧侧枝。然后在各级主枝、侧枝上培养枝组结果。树形完成后,全树有骨干枝7~12个。幼年桃树生长旺盛。修剪上应采用轻剪长放和充分运用夏季修剪技术,以缓和树势,提前结果。夏季修剪包括抹芽、摘心、扭梢和剪梢等工作。位置不当的芽容易发生旺条,应及早抹除。生长前期摘心有利于促发二次枝,形成良好的结果枝,提前结果;旺枝扭梢更能促进花芽的形成。此外,对生长郁闭的幼年树,在6月中、下旬及8月停梢期进行疏梢、剪梢,对改善树冠光照,提高有效结果枝比例的作用都很显著,并可减轻冬剪的工作量。因此,夏季修剪是幼年桃树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幼年桃树还应注意结果枝组的培养。桃树小枝组的结果年限很短,易衰亡,应以培养中、大型枝组为主。中、大型枝组多在骨干枝两侧的中间部位培养,一般采用先截后放的方法,同方向中、大型枝组需保持40-60cm的间距,以使光照良好,但其中可以安插小枝组。进入盛果期后,桃树树冠内膛及下部枝条容易枯死,结果部位外移很快。此期修剪应随结果量的增加而逐年加重,要加强枝组和结果枝的培养及更新,注意维持稳定的树势,必要时还要对骨干枝进行回缩更新。当枝组上的结果枝结果后,如下部抽生健壮结果枝的,可在其上方进行缩剪。如下部或附近结果枝的数量较多,也可将枝组下部的长果枝留2-3芽重短截作为预备枝,以促进更新。所以,对全树不同枝组要放缩结合。5.土肥水管理桃根系呼吸作用旺盛,正常生长要求土壤有较高的含氧量。除秋冬落叶前后结合施用基肥进行深翻外生长期间宜经常中耕松土,保持树盘范围内的土壤通气性良好。遇有滞水、积水现象应及时排除,不使根系受渍。桃比较耐瘠薄。幼树期需肥量少,施氮过多易引起徒长,延迟结果。进入盛果期后,随产量增加和新梢的生长需肥量渐多。综合各地桃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的比例,大体为10:(3-4):(6-16)。每生产kg的桃果,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别为0.5kg、0.2kg和0.6~0.7kg。具体施肥量最好以历年产量变化及树体生长势作为主要依据。叶分析的适量标准值,三要素分别为:2.8%~4.0%(N),0.15%0.29%(P2O3)和1.5%~2.7%(K2O)。具体施肥要求如下:第一次为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化肥,特别是磷肥,结合晚秋深耕施入,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50%~70%以上。第二次为壮果肥,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在定果后施用。第三次在果实急速膨大前施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结合施用氮肥,主要对中、晚熟品种,可促进果实肥大,提高品质,并可促进花芽分化。此外,有条件时,在8~9月间中、晚熟品种收获后,以氮肥为主施用一次补肥有利于枝梢充实和提高树体内贮藏营养的水平。必要时还应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桃树需水量虽少,但发生伏旱时仍应进行必要的灌溉。夏季炎热季节灌溉需掌握在夜间到清晨土温下降后,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并宜速灌速排,不使多余水分在土壤中滞留。正常管理条件下,桃多数品种的结实率较高,任其自然结实,果实变小,品质变劣,并削弱树势。生产上应疏果两次,最后定果不迟于硬核期结束。留果数量主要根据树体负载量,并参考历年产量、树龄、树势及当年天气情况等而定。具体疏果时可按(0.8~1.5):1的枝果比标准留果,或按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1~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留1个或不留,二次枝留1~2个的标准掌握。先疏除萎黄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和并生果,然后再根据留存果实的数量疏除朝天果,附近无叶果及形状较短圆的果实。为防止果实病虫害,对中、晚熟品种多进行套袋,同时也可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防止裂果。套袋应在生理落果基本结束以后、病虫害发生以前进行。长江流域多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完成。如发现已有食心虫类害虫和桃蛀螟开始产卵,可先打药,再行套袋。全树套袋时应从上而下,由内而外进行,以免碰坏已套好的纸袋。为使套袋后的果实增加红晕,提高着色,采收前2~3d应将纸袋从下部撕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