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器

重组卷2024年高考备考文言文阅读专

发布时间:2023/11/20 14:43:05   
白癜风治疗偏方 http://m.39.net/pf/a_7568336.html

年高考备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论说类多文本阅读题型过关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扦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畜积,筑域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然,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以臣观之,则齐、赵之交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秦而应二万乘也。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韩与荆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

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夫秦、韩之交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节选自李斯《议存韩》)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韩A虽臣于秦B未尝不为C秦病D今若有卒E报之事F韩G不可H信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朝廷或国家政权,文中指后者。

B.罢,指停止、结束,与《琵琶行并序》“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意思相同。

C.质,射箭的靶子,这里比喻攻击的目标,与“文质彬彬”中的“质”意思不同。

D.崤塞,指崤山,这里发生过“晋秦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崤山之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韩国侍奉秦国多年,能帮秦国阻挡他国的进攻,也能像草席和垫子一般供秦国使用,存韩对秦有利,而秦国的敌人应是赵国。

B.韩非认为,韩国虽小,但因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练就了强大的生存防御能力,进攻韩国不可能速战速决,如此,秦国的兵力会被天下轻视。

C.李斯认为,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韩国服从的不是秦国的道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威慑,秦国应除去韩国。

D.李斯强调,韩非是想用其“存韩”的计策来求得秦国的重用,他能言善辩,且擅长以文辞掩饰欺诈的计谋,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秦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李斯是如何驳斥韩非“存韩”之论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孑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节选自韩非《说难》)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听,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混淆嫡庶,竞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太宗善之。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1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此二人A说者B皆当矣C厚者D为戮E薄者F见疑G则非H知之难也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指丰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的“厚”词义不同。

B.戮,指杀戮,与《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的“戮”词义不相同。

C.具,指详细、全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具道所以”的“具”词义相同。

D.诚,意思是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的“诚”词义相同。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问于群臣因人之力而敝之

B.弥子瑕宠于卫君合于桑林之舞

C.谗佞之徒士大夫之族

D.为隋文帝赞成霸业若属皆且为所虏

19.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刖,即断足,也称剕刑,古代五刑之一,在不同的时期,五种刑罚的内容并不相同。

B.韩非,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用法令制度来约束民众,加强统治。

C.监国,古代政治制度,国君因故不能亲政,权臣或近亲摄政。文中指太子代管政事。

D.宗庙,天子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民一庙。

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开篇提出“进说之难”的观点,并且认为“进说”的困难并不在于进言者的智慧、口才以及胆识。

B.材料一中关其思和邻人的话都正确,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以此证明了解情况比处理情况更为困难。

C.材料二中唐太宗用“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喻“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小人迷惑”,以自警自省。

D.材料二中魏征援引《诗经》和孔子的有关言论,提醒唐太宗要警惕奸佞小人的“进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2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2)隋文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22.材料二中魏征直指“谗邪”,让你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那一句话?韩非认为“说难”,魏征的“进说”却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裹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紾:弯转,扭曲。

2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2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指小步跑,与成语“趋之若鹜”“趋炎附势”中的“趋”意思不同。

B.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人,与《出师表》中“深入不毛”的“毛”意思不同。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D.鼓,指击鼓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的“鼓”意思相同。

2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司马购强认为在宋国兵力处于劣势的背景下,应该利用楚国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河就发动攻击,这样宋国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楚国。

B.宋襄公对右司马购强的批评十分不满,命令购强立即回到军队行列中,否则接受军法处置。结果等楚国布置好阵势后,宋国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2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

(2)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27.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2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吴G则夫差为擒

2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B.“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墨子《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意思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2.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3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A]自快[B]无为[C]有国者所羁[D]终身[E]不仕[F]以快吾志焉

3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尊敬。

B.“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C.晦指阴历每月第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苏轼在《再游径山》中“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中也曾提及“晦朔”。

D.石,是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35.下面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写《渔父》《盗跖》《胠箧》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进而来表明老子的学说主张,这些篇章所言之辞,都是空话没有实事依据。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设喻,阐明了“小大之辩”的观点,在文段中能体会到庄子“尚大”的精神追求。

D.惠子从魏王那里得到了大葫芦的种子,种成后认为大葫芦实在太大而没有实在的用处,决定把它击破,这举动背后蕴含了惠子对庄子思想“大而无用”的批驳。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八、阅读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庄子·山木》)

材料二:

墨子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之;剥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之。”(孔鲋)诘之曰:“所谓厄者,沽买无处,藜羹不粒,乏食七日。若烹豚饮酒,则何言厄乎?斯不然矣。且子路为人,勇于见义,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又何问焉?’

(《孔丛子·诘墨第十八》)

材料三: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炱臭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材料四: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贵货,窃犯围而出,告杂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

注释:①翂翂翐翐(fēn)(zhì):形容鸟飞得又低又慢。②绪:剩余的鸟食。③狂:循性无心而行。④埃墨:烟熏的黑尘。

37.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错误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信回之A为仁久矣B虽汝有C云D弗以疑也E其或者必有故乎F汝止吾H将问之

3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成之人,指道德智慧至高之人。材料一中所说的大成之人就是老子。

B.衣裘褐,指穿粗陋的服装。裘为皮衣,褐为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C.馈,意思是祭享鬼神。文中“食洁而后馈”,说的是祭祀的食物要干净。

D.畴昔,意为往日。选间,意为片刻。古汉语表时间的词还有“未几”等。

3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听了大公任的说教之后,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辞别朋友;,离开弟子,到了旷野中。

B.材料二中墨子说子路给孔子炖肉吃、买酒喝,但孔子不问酒肉是怎么来的。墨子所言被孔鲋批驳。

C.材料三中孔子看到颜回偷吃做好的饭,孔子批评了颜回,并指出颜回不可信任。让其他弟子谨记。

D.材料四中子贡认为颜回偷吃了做好的饭,但孔子相信颜回的品德,最后结果也证明颜回并不是偷吃。

4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2)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3)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41.材料二中孔鲋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墨子,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三: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①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①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四: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4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知贤才而举之”的“焉”和《兼爱》中“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焉”含义不同。

B.“务在明其火”的“明”与《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

C.“则天下归之”的“归”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含义不同。

D.“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含义相同。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为政在人,为政者一定要为下面的人做出表率,对下属的小过失不要计较,要抓大放小。

B.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

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2)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46.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

参考答案:

1.BDF2.B3.D4.(1)现在放下赵国这祸害不管,却去排除如同国内臣子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了。(2)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的言辞所迷惑而顺从了他的盗贼之心,于是不详细考察事物的真相。5.①开门见山,“甚不以为然”直接表明对“存韩”之论的否定态度。②揭露韩国真实面目,

韩国做小伏低可能是烟雾弹,不能被表象迷惑。③针对韩非驳斥,韩非擅长蛊惑人心,这套说辞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虽然向秦国称臣,但不一定不是秦国的心病,现在如果遇上有紧急上报的事情,韩国是不可信任的。

“韩”指韩国,是句子主语,“臣于秦”指臣服于秦国,是状语后置句,B处需要断开。

“秦病”作“不为”的宾语,D处需要断开。

“今若有卒报之事”是完整语意,“卒报之事”作“有”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F处需要断开。

“信”作“不可”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故在BDF处断句。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8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