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排除器 >> 排除器优势 >> 大国重器中的地理学3卫星篇
大国重器中的地理学(3)——卫星篇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个晴朗、无灯的黑夜
夜空群星闪耀
其中,有一些星星正守护着你我
它们是人造卫星
卫星轨道示意,图片来自网络
它们在距几千万米的高空
秩序井然地运行在各自的轨道
接收着来自地球或宇宙的信号
或从遥远的地方为地球拍摄相片
并发送到地面的接收站
为人们提供海量信息
其中大部分信息都根据位置分类处理
那么这些卫星和它们带来的信息有什么用处呢?
?
与空间位置关联的世界
?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和位置有关的问题
出门会问:
“去哪玩呀?”“在哪吃呀?”“你在哪呢?”
关心天气的话,
会问:“天气预报说下雨,咱这儿没下,雨下在哪了?”
关心国内外大事
也少不了问清数事件发生的地点
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和地点发生关联
图片来自百度地图手机截图
卫星就能给我们提供位置相关的信息
当然,它不仅给出一个位置
我们关心的是位置背后更广泛的内容
比如这里是汤加火山的爆发地点
这里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里将爆发台风
这里有大量的商场和美食街
……
这就是确定地表位置的意义
我们关心与位置相关的属性
这些属性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
定位的历史
?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在哪里?”
“我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为此,先辈们做了长久的探索
他们用一定的方式标识自己所在的位置
人类定位、导航史,图片来自网络组合
史前人类将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
用符号标刻在树皮或兽皮上
它们以周边的事物为参考
把生活的区域作为纸面绘图
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地图"
西亚的新月沃地
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了城市的地图
是至今为止保留下来的最古老地图
图片来自网络和STARWALK截图
农业时代
我们的祖先依靠观察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来确定方向和位置
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星星的方位
随着离家越来越远
人们逐渐发明了很多工具来定位,
比如指南针、航海仪等
定位工具的变革,图片来自网络组合
为了找到某个地点
我们依靠周边的事物——也就是参照物
来标定这个地点的位置
经纬网的发明,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人们发明的了经纬网作为参照:
两线相交于一点
无数相交的线和点即构成了经纬网
再给这些横竖相交的线做一定的标号
每个点就有了绝对的身份,也就是坐标
这样一来
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用同样地方式说明自己的位置
?
卫星定位的秘密
?
那我们日常用的手机
是如何为我们定位和规划出行路线的呢?
实际上,手机只是一个接收器
而定位的核心在于导航卫星
它们在地球外部一定高度的轨道之上转圈圈
天上的“星星”是如何看到我们的位置?
又怎么能如此精准地‘指引’我们的方向?
卫星定位原理示意图(GPS)
/图片自制
左下图,S:距离,c:光速,t:时间
卫星定位是个数学问题
可以用上图展示
如果要确定纸上一个点A的位置怎么办?
如果这时纸上有两个点的位置是已知的
这两点分别与A点连接
算出两个线段的距离
就能够求出A点的坐标
但是卫星离地球几千米呢!
距离很远时怎么办呢?
这时
我们把距离的测量转换为时间的测量
当然时间测量时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区分两个信号
如何有一个准确的时钟来测量这两个信号到达的时间
为了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我们为两颗已知的卫星再配备一颗卫星作为时钟
地球表面
/图片来自网络
再者,地球表明不是光滑的
而有一定的起伏高低
所以再有一颗卫星量算高度
因此
定位至少需要同时有四颗卫星的支持
所有的距离又转化为时间的测算
?
卫星家族知多少
?
北斗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
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
从年提出双星定位
年争取频率
从北斗一号到三号
从区域到亚太到全球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
北斗研发人员依旧排除万难,
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的建设。
北斗卫星研发历程
/图片来自书籍
从定位原理来看
它和GPS有些类似
不同的是地面接收的部分
说个形象的比喻吧一个空间内只能放五把椅子
俄罗斯、美国占了四个还剩下一个你占了位子以后,别人就不能占先到先得,你怎么办?
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全球建立基站
所以创新研发了“星间链路”
实现了星星与星星之间也能互联互通
由此弥补地面基站的不足
此外还有其它的创新点,例如短报文等
留给你们课外来认识
推荐——北斗纪录片CCTV9
风云系列
除了导航
我们也离不开天气预报
风云系列卫星就是主要
用于地球天气和空间天气监测与预报的
我们常说的天气是指温度、降水、风等大气的变化情况
而空间天气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
尤其是太阳的状况,比如太阳风暴、黑子等
空间天气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比如对通信产生干扰
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云图(左图);空间天气(右图);图片来自:天气网
它们采集的地表天气情况往往以图的形式出现
比如台风的移动路径、地表一定高度大气的流动状况、汤加火山爆发的情况
通过技术人员对风云卫星拍摄的照片的处理
相关信息得以明了地展示出来
图片来自:国家气象卫星中心
风云卫星不断更新迭代
最新一代如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
去年年底首次发布
风云三号E星(又称黎明星)
拍摄了一组“地球微光图”
监测了地球昼夜交替时的大气和地面情况
除此之外
它还为太阳拍摄了一副高清照片
由此,风云三号能够更完整地揭示地球表面
热量、风力、气流等的变化情况
在暴雨、台风以及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中作用很大
张衡一号
年,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张衡一号发射
实现了在天上为地球把脉
它主要用于地震的监测
配备磁强计灵敏度
可分辨出背景磁场五百万分之一的信号
也就是说哪怕一只蚊子落在人身上产生的重量,它也能感受到
由于在天上
相比传统的地震监测
它的覆盖范围更广
尤其是将青藏高原纳入观测
再者由于配备仪器灵敏度更高
它能够更快、更好、更精地实现对地震的观测
★
卫星家族可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
它对人们生活的好处还多着咧!
卫星的应用
/图片来自网络
总的来说
卫星的发明对我们国防和民生的意义重大
在定位导航、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大白话说
也就是我们在地球周边整了很多保镖
他们各司其职
为地球上人们的生活、生产等保驾护航
尤其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
卫星的时刻监控
也使得我们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危机。
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
称得上大国重器!
预告
大国重器中的地理学4
“大国重器中的地理学”前三篇
分别和大家探讨了:
航空航天、海洋探索和卫星
这三个话题
上天入海是神秘、危险而又浪漫的
我们也看到了地理学在这两大领域发挥的作用
在卫星篇中
我们从人类定位导航的科技史开始
发现卫星给生活带来的好处
于此同时
他们也为地理学带来了海量关于地球的数据
最后一篇我将和大家探索“能源”
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贲德《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天气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