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排除器 >> 排除器介绍 >> 了解瓷器入窑,从0度到度,都
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一器成型,耗费无数工时,匠人虔诚地推到窑炉门口,这才只是旅程的开始。接下来,还有更为重要的烧窑,烧好了,可能会“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烧不好,也可能会“十窑九不成”。故而,烧窑,不是随便谁都能烧得了的。过去烧窑是有专人把管的,称之为把头,或者把桩。从窑工到把头,至少需要二十年的经验,还不一定能够当上。烧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一次需要三四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窑内又经历了哪些神奇变化?
影响窑温的因素
首先一点,不是所有的窑炉都是一种烧法,甚至于同样的窑烧同样的器,都会用到不同的方法。对于窑工来说,每一窑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在烧窑之前,先制定一个升温和降温曲线图。曲线的分布,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坯料的组成和纯度。2、坯体入窑时的含水量。3、坯体的厚度和大小以及温度传导系数。4、窑的型式、构造和容量以及装窑密度。5、高温结晶相的生成与转变及坯的特性。控制窑温的方法既然影响窑温有因素众多,那么想要做到完全控制,就需拿出针对性的方法:1、通风强弱:通风强,则升温快。控制通风强弱可用调节闸板,改变炉栅空隙,人工鼓风等办法进行。
2、入窑气体的温度:越高越利于燃烧升温。采用预热空气的办法可以提高入窑气体的热值,从而提高烧成温度。
3、预防冷空气侵入:冷空气侵入,会减缓升温速度。为了防止冷气入窑,应封密窑墙,掌握去灰的时间和次数。
烧窑经历的过程烧窑过程中,窑内大体会经历四个时期:脱水期、氧化期、玻化期、保温期。1、脱水期:0度至度当然,0度只代表开始,并非是真的0摄氏度,因为很多情况下,还需要烘窑,是会有一定温度的。门缓缓关闭,窑内温度一点点上升。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排除坯件里的残余水分。窑内的通风状态要好,才能让带有水分的烟气尽快排出。万一排得慢了,烟气渗入匣钵,凝结在表面,将会形成瓷器一辈子的污点。
温度继续上升,至度左右。
黏土矿物里的结构水首先耐不住高热,纷纷从矿物结构中逃了出来。
这些结构水,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形式,在矿物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跑掉了,矿物的结构也随之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2、氧化期:度至度大约度的时候,黏土矿物里的一些杂质也开始分解了。比如碳酸盐和硫酸盐,在高温、氧气充足的状态下,所含碳和硫变成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争着在釉层熔化之前脱离坯体。坯体里因此留下了很多小气孔。
一旦釉层熔化,坯体会陷入比较封闭的状态,那时候如果还有气体,就逃不出来了。如果杂质未能及时排出,就会引起坯泡等缺陷。
3、玻化期:度至度温度还在上升。这时候,窑内温度已经突破了度。无论是坯体还是釉料,里面都出现了液相。也就是说,很多物质受不了这么高的温度,开始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