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器

液压机器保养及故障排除

发布时间:2022/5/17 14:18:53   

1、泵

故障

原因

处理

A无油排出

1、回转方向错误

马上停止,更正电机回转方向,如任其继续转动将会烧毁破损

2、泵没有转动

修理联轴器

3、泵轴折断,转子没有转动

修理泵,确认回转数,压力是否在规定以上,轴心是否对准

4、吸入管堵塞

检查吸入管路

5、油箱过滤器堵塞

清洗过滤器

6、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更换较大容量者,为原容量之两倍以上

7、油之粘度过高

更换油种,设置加热器

8、回转数不足

以规定回转数驱动

9、吸入管之气密不良

检查吸入油管

10、油箱过滤器在油面之上

加油至液面计之基准线

11、叶片不能从转子槽中滑出

修理泵

B杂音大

1、吸入管小,堵塞

吸入真空度应在mmHg以下

2、油箱过滤器堵塞

清洗过滤器

3、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使用泵容量2倍以上

4、油之粘度过高

更换油种,设置加热器

5、在双联泵时,吸入管错误

修理配管

6、由吸入管吸入空气

注油于吸入管,查出不良处并修理之

7、由泵油封处吸入空气

检查轴心是否对准

8、油箱内有气泡

检查回油管之配置

9、油面过低

加油至液面计之基准线,双联式泵不可分别使用不同油箱

10、轮叶不能从叶片槽滑出

修理泵

11、由联轴器发出异音

联轴器破损换新,轴心对准不良重新装配

12、油箱通气孔堵塞或容量不足

清洗通气孔或交换

13、超过规定之回转数

检查回转数

14、超过规定之压力

检查压力计

15、轴承磨耗

修理泵,确认轴心是否对准

16、凸轮环磨损

异常磨耗,系油体、油中水分、油之粘度及使用时油温等

17、泵盖上紧不良

再装配泵,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18、泵破损

更换泵

C油量不足

1、无油排出

参照A项

2、吸入真空过大,因吸入空气引起空蚀现象

检查吸入油滤油网及配置(尽量用软管或直管)

3、转子磨耗,内部漏油大

修理泵

4、泵油盖上紧不良

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5、油粘度过低

更换油种,加装冷却器

D密封圈处漏油

1、密封圈破损

更换油封

2、内部漏油多

修理泵,检查油粘度

2、溢流阀

故障

原因

处理

A压力过高或过低

1、压力设定不当

重新做正确的设定

2、压力失调

检定压力计

3、振动阀没有正确在做面上

取出提动阀再重组或交换提动阀,拆下调整螺栓,由外面用引导棒轻击提动阀数次,也有修好之可能

4、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拆下上盖检查阀芯之孔,是否有灰尘等杂物阻塞

5、弹簧力太弱

更换弹簧

6、提动阀阀座、平衡活塞座磨耗或座上有灰尘

清洗或更新

B压力不安定

1、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检查阀芯孔是否有灰尘、阀芯动作是否圆滑,以及弹簧状态

2、提动阀不安定

将导梢上下压数次大都可以修好

3、提动阀异常磨耗

更换提动阀,检查油是否脏

4、油中有空气

排除空气

5、提动阀座有灰尘

详见(10)项:液压油污染

C微小压力振动(厉害时发出异音)

1、提动阀异常磨耗

更换提动阀,检查油是污染程度

2、泄油口之空气

排除空气

3、与其他控制阀动振

详见(6)项:共振,振动及噪音

4、油箱配管不良

重新配管

5、流速提高

更换较大控制阀

6、排出口有背压

使用平衡活塞型

3、减压阀

故障

原因

处理

A压力过高或过低

与(2)项溢流阀相同

与(2)项溢流阀相同

B压力不安定

1、阀芯动作不良

阀芯中央之小孔堵塞,调查排油量

2、提动阀不安定

详见(2)项溢流阀

3、提动阀异常磨耗

详见(2)项溢流阀

4、油中有空气

排除空气

5、排油之背压变动

与其他控制阀之排油管分开,尤其是在液控阀更需注意

4、流量控制阀

故障

原因

处理

A压力补正,装置不动作

1、阀芯中附有灰尘

分解清洗

2、套筒内小孔附有灰尘

分解清洗

3、油出入口压力差小

最低10kgf/cm2

B流量调整轴之回转紧

1、调整轴上附有灰尘

分解清洗

2、使用于量入方式,其二次压力高时

降低压力后调整

3、启流点以下刻度,一次压高

降低压力后转动

5、方向控制阀

故障

原因

处理

A由人工操作阀杆之油封漏油

1、油封破损

更换油封

2、排油口有背压

背压需在0.4kgf/cm2

B机械操作之阀芯不能动作

1、排油口有背压

背压需在0.5kgf/cm2

2、压下阀芯之凸块角度过大

凸块角度在30度以下

3、压力口及排油口之配管错误

修正配管

C电磁阀线圈烧损

1、线圈绝缘不良

更换电磁线圈

2、磁力线圈铁心卡住

更换电磁线圈铁心

3、电压过高或过低

检查电压适切调整

4、转换压力在规定之上

降下压力,检查压力计

5、转换流量在规定之上

更换流量大小

6、回油接口有背压

低压用为1.0kg/CM2,高压用为7.0kg/CM2以下回油口直接回油箱,尤其是泄油(使用外部泄油)

D液控阀不动作

1、液控压力不足

液控控力为7.0kg/cm2以上,在全开或中立回油阀必须加装止回阀形成液控压力

2、阀芯胶着,分解清理、洗净

分解清洗

3、灰尘进入,分解清理、洗净

分解清洗

6、共振、震动及噪音

故障

原因

处理

A弹簧,弹簧共振

二组以上控制阀之弹簧共振(如溢流阀及溢流阀、溢流阀及顺序阀、溢流阀及止回阀)

1、将弹簧设定压力错开,10kgf/cm2开10%以上

2、改变一方弹簧感度

3、使用遥控溢流阀

B弹簧及配管共振

控制阀之弹簧配管共振(如排泄管路长的溢流阀、压力计内管及配管共振)

1、改变弹簧感度

2、管路长短、大小及材质变更(用手捉住,音色会改变时)

3、利用适当支持,使管路不致震动(用手捉住,声音便停止时)

C弹簧与空气共振

控制阀之弹簧配管共振(如溢流阀阀口空气、止回阀阀口空气等)

将油路空气完全排出

D液压缸振动

因为有空气引起液压缸振动

将空气排出,尤其在仅有单侧进油时油封密封圈必须充分上油或涂上牛脂状二硫化铜

E油流动声音

油流动噪音、油箱、管路振动。如:

(1)溢流阀油箱接口流出油冲到油箱的声音

更换排油管路

(2)调整阀油箱接口处有L形的声音

管路应尽可能使用软管

(3)二台泵的排出侧附近行使合流时的声音

流动安定后,方才使其合流

F油箱共鸣

油箱的共鸣音

1、油箱顶板使用较厚的铁板

2、顶板与泵、电机之间再铺上铁板或橡胶

3、泵、电机不装于油箱上方,而另外以橡皮管连接

G阀的切换声

滑轴阀的切换声

1、降低引导力

2、加上节流阀

H配管冲击声

控制阀变换时,因压力急激变动致配管发出冲击声

更换控制阀或管路,降低压力的急激变动,使用特殊轴塞。如闭路满油阀的油路

I液控单向阀锤击声

液控单向阀的二次侧产生背压时的锤击声

1、消除二次测的背压

2、提高液控压力

3、使用外部放泄的液控单向阀

7、流量不足、压力不足

序号

故障

处理

1

泵没有排油

详见(1)项A

2

泵吸入空气,吸入真空度高,发生蚀现象

详见(1)项C

3

泵内部漏溢大

详见(1)项B

4

溢流阀、减压阀设定的压力过低

详见(2)项A

5

溢流阀在开启状态(液控外引通口控制阀在开启状态)

液控外引导通口在开启之时为卸载状态故意关闭,压力才能升高

6

经过油路内之控制阀、液压回流泵油箱

检查各控制阀之动向

7

控制阀及液压缸等内部漏油

(1)检查各组件单独之溢油(2)检查油的粘度、油温

8

控制阀、液压缸、液压马达、配管等之外部溢油

除了排汇管路以外所有外部、溢油必须完全修理

9

流量调整阀设定不良

更正设定

10

流量调整阀设定变动

须充分锁紧

11

流量调整阀动作不变

详见(4)项

12

负荷较计划时为轻或因连续运转而使摩擦阻力减轻

降低压力调整阀之设定(并非由于故障)

13

通过流量调整阀之油的粘度变化

使用温度补偿控制阀

8、液压缸、液压马达等不规则的运动

序号

故障

处理

1

在油路中混有空气

详见(10)项A在油路之中最高处设置通气孔,将空气完全排除

2

活塞油封及活塞杆油封过紧

在低速运动时更加显著,应将油封上紧量降低

3

活塞油封及活塞杆油封中心不紧

在无负荷状态下测定油缸之摩擦阻力,将中心对准

4

液压缸内侧有缺陷及内径没有一定,因灰尘而致开胶

在无负荷状态下测定油缸之摩擦阻力,将中心对准

5

引导版滑动面过紧,卡背、润滑不良

拆下油压缸逐项检查

6

负荷重而动作迟缓

强制润滑,减少滑动面积

7

流量调整阀因积灰尘致动作不良

详见(4)项

8

压力调整阀、流量调整阀等共振、流动成为脉动

详见(6)项

9

液压缸及液压马达溢油大

降低溢油量,提高泵排量

10

顺序阀之设定和溢流阀相近

溢流阀之设定提高为10-15kgf/cm2或10%以上

9、油温显著上升

序号

故障

处理

1

压力调整阀压力过高

较全流量必要之最高动作压力高出10kgf/cm2,不可订太高

2

高压大容量经调压阀排出

检查卸载油路

3

粘度低或泵故障致内部溢漏过大

修理泵、更换液压油

4

油箱内油量不足

补充液压油,增大油箱容量,检查回油管、过滤器位置,装置冷却器,更换隔板位置

10、液压油污染的原因及处理

故障

原因

处理

A空气(空气混入于油中时呈白浊状,液压油必须经常保持澄清状)

1、配管之接头(吸入侧及排出侧)

在泵过转中,在配管上注油以发现不良处所

2、泵之轴封处

更换油封

3、泵之盖侧垫圈

吸入压力如过低则更易于吸入空气,因此吸入压力应保持m/mHg以上

4、油压缸的活塞杆油封处

更换油封

5、油压缸盖垫圈

更换垫圈

6、储能器气袋

更换气袋

7、各元化垫圈

有时须将全部元件侵在油面之下,加装止回阀

8、油箱油面过低

加油至油位计基准线以上

9、回油管在油面之上,油在油面喷出

延长配管至油面以下

10、没有隔板,吸入油箱内气泡

以隔板隔开并排油侧及吸入侧使发生气泡浮上,下致被吸入

11、不良液压油

使用消泡性持久的液压油

B水(水混于油中时,油呈乳白色,液压油必须经常保持澄清状)

1、油箱通气孔处

在湿气较多处,每隔一个月须从排浊口放油以检查其油中水份,油呈乳白色时必须更换

2、油冷却器的配管

修理冷却器配管

3、油箱盖上

油箱除通气孔之外必须气密

C固体

1、在装配时的切屑等

彻底实施冲洗

2、配管的油封

注意油封的安装方法

3、油箱盖

油箱除通气孔之外必须气密

4、油箱通气孔(加油口)

通气孔(加油口)加装铁丝绒

5、泵及控制阀等磨耗

装置磁力塞子

6、油箱内面油漆

使用耐液压油的油漆

D橡胶粘着物

1、垫圈类被液压油溶解

使用耐液压油的垫圈,储能器的气袋也需注意

2、油箱内油漆

使用耐液压油的油漆

3、配管油封

注意油封的安装方法

4、油恶劣化

油温应控制在80℃以下,使用抗氧化性良好的液压油

11、电磁阀

故障

原因

处理

A动作不良

1、因弹簧不良致滑轴无法恢复至原来位置

更换弹簧

2、阀芯动作不良及动作迟缓

(1)洗净控制阀内部除去油中混入物(2)检查过滤器,必要时洗涤过滤器或更换液压油(3)检查滑轴磨耗情形,必要时更换

3、螺栓上紧过度或因温度上升至本体变形

松开螺栓上紧程度(对角交互上紧)

4、阀芯异常磨耗

检查插入端子部接触状态,确认电磁阀线圈动作是否正常如果线圈断线或烧损时必须更换

B内部漏油大外部漏油

口封环损伤

更换

螺栓松

再上紧

C磁力线圈噪音及烧损

1、负荷电压错误

检查电压,使用适当的电磁线圈

2、灰尘等不纯物进入

除去不纯物

3、电磁线圈破损、烧损

更换

4、阀芯异常磨耗

更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2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