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排除器 >> 排除器发展 >> 西甜瓜疫病蔓枯病腐烂病图解
主要为害主蔓和侧蔓。初期,在蔓节部出现浅黄绿色油渍状斑,病部常分泌赤褐色胶状物,而后变成黑褐色块状物。后期病斑干枯、凹陷,表面呈苍白色,易碎烂,其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瓜蔓显症3-4天后,病斑即环茎1周,7天后产生分生孢子器,严重的14天后病株即枯死。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靠近地面处,病斑圆形,大小1.5-2厘米,初亦呈油渍状,浅褐色略下陷,后变为苍白色,斑上生有很多小黑点,同时出现不规则圆形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不断扩大并腐烂,菌丝深入到果肉内,果面出现白色绒状菌丝层,数天后产生黑色小粒点。
发病规律
1、病菌潜伏在病残组织上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植株染病后释放出的分生抱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7月中旬气温20-30℃,潜育期3-5天,病斑出现4-5天后病部即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在株间传播距离6-8米。
2、甜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薄皮脆瓜类属抗病体系,发病率低,耐病力强;厚皮甜瓜较感病,尤其是厚皮甜瓜网纹系列、哈密瓜类明显感病。
3、病菌发育适温20-30℃,最高35℃,最低5℃,55℃经10分钟致死。据观察5天平均温度高于14℃,相对湿度高于55%,病害即可发生。气温20-25℃病害可流行。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湿度高发病重。栽培期间的降雨次数和降水量决定该病是否发生和流行。连作、密植田藤蔓重叠郁闭、大水漫灌等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措施。实行2-3年轮作。或者是嫁接栽培。采用高畦或起垄种植,严禁大水漫灌,防止该病在田间传播蔓延。合理密植,采用搭架法栽培,此法可改变瓜田生态条件,减少蔓枯病的发生。及时整枝、打权,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科学追肥。
3、药剂防治。发病后可喷雾防治,也可用药剂涂抹蔓上发病部位防止病菌的扩散。药物可以选择????
西甜瓜细菌性腐烂病
发病症状
病菌感染甜瓜子叶,造成水渍状病斑,病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病斑。随后感染真叶,在真叶上形成不明显的褐色小斑,周围有黄晕通常沿叶脉发展,对植株的直接影响不大,是感染果实的重要病菌来源。植株生长的健壮叶片上的病斑很少,通常不显著,暗褐色呈多角形,病叶很少脱落。开花后14-21天果实容易感染。果实上症状随甜瓜品种不同而各异。
典型的病症是在甜瓜果实朝上的表面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发病初期病变色仅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严重影响甜瓜的商品价值。发病中期以后,病菌可单独或随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变成水渍状。发病后期受感染的果皮经常会龟裂,并因杂菌感染而向内部腐烂。有些品种果实受感染后,在果实上仅出现会龟裂的小褐斑,而无明显的橄榄色水渍状斑块,但病菌已侵入果肉组织,造成严重的水渍状病症。病斑上常有粘稠、褐色的菌脓溢出。接触地面的果面无病斑。瓜蔓、叶柄和根部通常不被侵染。
发病规律
甜瓜细菌性腐烂病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炎热、强光照及雷雨过后,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迅速扩展。在凉爽、阴雨气候条件下,病害一般不会明显发展。一般叶片病斑并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往往直到腐烂发展到影响甜瓜的质量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防治方法
1、加强甜瓜及砧木种子管理。实行种子专供我要种子检疫检验证明。
2、种子处理。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或1%硫酸铜、或福尔马林倍液种子量的3-5倍药液浸种10分钟,用清水洗净催芽。
3、土壤消毒。尤其是上茬出现过这一类病害的土壤夏季可采用药物闷棚,也可以采用氯溴异氰尿酸等药物进行冲施。
4、轮作换茬。已发病地块,不进行土壤消毒的至少三年内不能种植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5、大田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防止二次侵染;适当控制浇水;闭风提温,每天中午提高温度达到42℃保持2小时;每天叶片露水晾干后开始农事操作,并注意工具卫生。
6、药剂防治。预防为主,又可选择??5-7天喷一次,连喷3-5次,喷药时整棚喷洒,不留死角。
西甜瓜疫病
甜瓜疫病又称死秧,是为害甜瓜的主要病害之一,高温高湿易发病,特别是在雨后,病害来势猛,短短几天内瓜秧全部萎蔫、死亡。疫病菌除为害甜瓜外,还能侵害西瓜、黄瓜、葫芦、笋瓜、南瓜、冬瓜等葫芦科及茄科作物。
发病症状
此病菌能侵害根茎、叶、果实,以茎蔓及嫩茎节发病较多,成株期受害最重。发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病部渐渐缢缩软腐,呈暗褐色.患病部叶片萎蔫,不久全株萎蔫枯死,病株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受害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扩展速度快,边缘不明显,干燥时呈青枯,叶脆易破裂。瓜部受害软腐凹陷,潮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孢子囊和孢囊梗。
病原
病原为甜瓜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甜瓜疫霉属真菌:该菌只侵染甜瓜,不侵染茄科。还有寄生疫霉,侵染葫芦科、茄科;辣椒疫霉,侵染葫芦科、茄科;德雷疫霉,侵染葫芦科。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等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次侵染源,种子带菌率较低。翌年条件适宜孢子萌发长出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体内,在田间靠风、雨、灌溉水及土地耕作传播;寄主发病后,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迅速蔓延。
病菌发病适温28-30℃,当旬平均气温23℃时开始发病,在适温范围内,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是本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发病高峰多在暴雨或大雨之后,田间地势低洼处,有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再遇大水漫灌,病害将严重发生。该病为土传病害,连年栽种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施用带病残物或未腐熟的厩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5年未种过葫芦科、茄科的肥地,以沙壤土新荒地为好;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土地整平,开好沟,植株生长前期和发病初期要严格控制灌水,中午高温时不要浇水,严禁串灌(最好灌外水),防止田间有积水;合理施肥,每亩滴灌或冲施嘉美红利1袋嘉美赢利来4-5公斤,增强植株抗逆性。田间发现病株及早拔除,收获完毕后及时清除田园残物。
二、药物防治
不分内容来源: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
。
传播农业知识,共筑绿色长城!积极的转发是最大的鼓励!了解和探讨更多农业种植知识,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62.html